当无人机掠过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一幅壮阔的绿色生态画卷徐徐铺展——这里曾是风沙肆虐的荒漠,如今在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从“黄沙遮天”到“绿波延绵”的巨大转变。依托“科学治沙+科技赋能+生态惠民”的创新模式,奇台县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等荣誉,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增收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横贯奇台县中部,是全国第二大沙漠。上世纪70年代,因过度放牧、采伐等人为活动,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流沙以每年2.8至3.5米的速度南移,部分地段向南推移达1.5公里。
面对的沙漠肆虐,从1999年开始,奇台县举全县之力打响沙漠治理攻坚战。每年春秋两季,上万名干部群众奔赴沙漠前沿,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等项目,按照“南护天山、中建绿洲、北治沙漠”的生态战略,经过20余载不懈奋斗,构筑起一条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至5公里的人工防沙干林带,与355万亩封育天然荒漠林共同构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奇台县通过栽种梭梭、红柳等耐旱植被,为沙漠系上了“绿围脖”。同时积极运用一系列先进技术,让梭梭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98%。如今,全县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47万亩,在广袤无垠的荒漠上,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
奇台县北部沙漠前沿,一道道整齐排列的草方格沙障如“绿色长城”向远方延伸,将流动沙丘牢牢固定在草方格里。
在奇井路管护站,国家级公益林智慧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实时监测数据不断刷新。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监测端,更延伸到治沙一线。今年3月,县林草部门创新采用无人机播种技术,完成6000亩沙地播种作业。相比传统人工播种,无人机播种速度快、覆盖广、播撒匀,即降低人力成本,又能在复杂地形和交通不便的沙漠区域展现独特优势。
同时,奇台县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针对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状况等,研发出一系列适合当地的治沙技术和方法。在植被种植方面,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确保植被生长需求;通过对梭梭、红柳等耐旱植被进行品种改良和优化,增强其抗逆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近年来,奇台县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279.92万亩,下一步奇台县将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智能化、精准化水平,重点推广无人机播种、智能水肥管理等新技术,让科技创新成为防沙治沙的核心驱动力。
盛夏时节,走进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沙产业基地,连片的梭梭林郁郁葱葱,林下套种的甘草、苦参等耐旱作物长势喜人。甘草耐寒易管理,每月只需浇一次水。在梭梭林下套种,既能固沙护土,又能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近年来,奇台县在防沙治沙中坚持生态惠民理念,创新“生态+经济”模式,让沙地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今年,西地镇与山东土地东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1.3万亩种植协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42户村民参与分红。目前首期580亩文冠果已完成前期种植工作。
今后,奇台县将持续深化生态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技术体系,推动沙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稳步迈进,让生态产业更好地赋能民生,让“绿波延绵”的美好图景不断延展,奋力谱写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