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奇台县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特色课程、实践体验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打破学段壁垒,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步。
本土资源当“活教材”,特色课程筑“大思政”格局。奇台县跳出传统课本局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将博物馆、烈士陵园、腰站子村等场所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已成为特色品牌,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参与红色研学,其中走进腰站子村感受乡村振兴的学生超过2万人次。县博物馆年均举办讲解赛、知识对抗赛等活动30余场,让思政教育在互动中“活”起来。
依托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奇台县系统构建“小学情感启蒙—初中认知建构—高中价值升华”的阶梯式课程链,开发系列校本教材,将唐朝墩古城、江布拉克屯垦史话等本土文化融入49个跨学段课例。奇台一中投入30万元建成VR思政教室,借助“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将革命历史从文字转化为可感场景。2024年,该校思政项目荣获国家级奖项6项,推动高中思政课堂从“静态听讲”向“动态体验”全面升级。
实践活动为“主载体”,素质教育强“责任担当”。思政教育不止于课堂听讲,更重在实践养成。奇台县将实践环节贯穿各学段,针对小学生,侧重生活体验与角色感知。奇台四小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开设“爸爸、妈妈开讲啦”家长课堂,邀请消防员、医生等走进校园;设置广播站站长、文化解说员等岗位,开展“智慧长在手上”劳动周,让孩子们在服务与劳作中理解责任。
对中学阶段学生,实践更注重红色精神的浸润与传承。每年清明节,各校组织学生赴烈士陵园祭扫,通过敬献花圈、聆听事迹,在庄重仪式中厚植家国情怀。高中阶段则强调深度思考与能力转化,奇台一中组建“思政+历史+地理”跨学科团队,围绕《丝绸之路》等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将家国认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园文化作“浸润剂”,环境氛围育“家国情怀”。奇台县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环境,通过空间营造、活动引领与氛围熏陶,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各校因地制宜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区、家乡文化墙、法治长廊等空间,在文化角陈列屯垦戍边画册、援疆干部事迹展板,让学生在课余驻足间触摸历史脉络与时代精神。
“读书分享会”“情景剧演出”“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在校园广泛开展,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活力班级”评比等机制将思政理念细化为日常行为导向,从课堂纪律到志愿服务,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常态,让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办好思政课,根本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奇台县将继续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持续完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推动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