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州资源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兴支柱产业加速集聚,深入实施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工业现代化发展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工业强州,实现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助力工业强州为目标,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围绕网络、平台、创新、生态、示范、安全六个方面,聚焦我州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升级、平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生态体系构建、试点示范培育、安全保障提升等发展任务,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培植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区,为工业强州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应用体系,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促进我州工业互联网实现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培育50个州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打造20个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争创3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创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0家。培育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创建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工业互联网标杆区,形成立足新疆、辐射西北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高地。
――初步建成高可靠、广覆盖、安全可信的工业互联网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IPv6等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实现5G全覆盖,重点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80%,重点行业企业内网改造稳步推进全面支持IPv6,打造10个以上内网标杆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的企业内网升级改造典型模式。完善我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力争建成2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若干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节点,标识应用普及程度明显提升。推进“智改数转”赋能产业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打造二十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升级百条自动化生产线。
――初步建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千户企业深度上云上平台,立足优势产业,构建煤炭开采、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实现优势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力争建成1个以上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引进2个以上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个以上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具备区域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个以上产业(工业)大脑试点建设,力争建成覆盖全州的“昌吉工业云”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初步构建多领域、多平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本形成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技术攻关的多种形式的创新主体,突破一批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典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施技术攻关项目不少于10个,建成自治区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不少于60个,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例达到西部先进水平。
――初步形成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标准化引领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资源池内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增强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能力,构建专业化企业诊断服务,诊断服务不少于60次;探索工业互联网建设与评估等系列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中普遍实行。开展工业互联网不同层次专业化培训,培训人才不少于1000人。
――基本建立安全、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基础设施,构建工业数据可信体系,力争创建国家级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骨干节点(昌吉)。引进培育2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龙头企业(机构),完善州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构建基本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密码评测、应急处置、和安全监督等体系,安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速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示范标杆企业。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强基工程)
1.加快企业外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5G网络全覆盖,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提升网络支持产业发展能力。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到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
2.加快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建设基于5G、时间敏感网络(TSN)、工业PON等关键网络技术的企业内网,加快TSN交换机、工业互联网网关等关键设备的应用,开展IPv6设备、软件和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
3.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煤炭开采、煤化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逐步构建面向垂直行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强标识解析技术创新,加大标识解析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服务力度,提升标识技术产业供给能力,努力满足工业企业大规模部署需求。推进标识解析服务在工业企业全业务、全流程、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模式。
4.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和系统的部署应用,发挥大企业的综合优势,深入推进“机器换人”。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控,打造一批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5.实施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节点,以准东为基地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深化应用,形成对工业经济和工业互联网运行的数据采集和监测能力,构建基本完善的工业数据共享生态,鼓励开展以场景驱动的工业数据创新应用,围绕政府提供工业经济、产业运行监测指挥和预警协调,围绕行业提供数据管理能力提升、工业资源共享和解决方案推广等服务。>
时间节点:到2025年,建设5G站点数不少于6500个,完成一批重点企业内部网络改造,打造10个以上企业内网改造典型案例。建成2个以上跨行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若干标识解析企业节点,标识应用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建成二十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升级百条自动化生产线。
(二)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平台赋能工程)
1.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计划,鼓励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云平台提供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研发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开发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开展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中小企业上云门槛成本,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
2.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的合作,加快平台和服务在我州落地。鼓励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协同合作,建设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煤炭开采、煤化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为重点,引导行业内骨干企业牵头,形成联合体或行业联盟,打造垂直领域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重点园区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3.推进“昌吉工业云”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航天云网、浪潮、华为、树根互联等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合本地电信运营商,共同推进面向区域行业共性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管理应用、工业APP、工业模型、工业知识库等共性基础服务。按照“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思路,大型企业协同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
4.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培育工业互联网服务监管平台,开展平台运营分析与动态监测,加强对平台发展情况、新技术应用和数据共享交易的监测分析,实时、动态监测工业互联网平台整体运行情况,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
时间节点:到2025年,力争规上企业100%上平台用平台,中小微型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达40%。建成1个以上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2个以上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个以上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具备区域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提升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能力(创新提质工程)
1.构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整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高职院校、企业联合共建昌吉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和行业痛点开展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公共技术支撑、成果转移孵化、战略和技术咨询等服务。面向全疆提供平台安全测试验证、工业APP测试服务、一致性和互操作测试、可信认证等共性服务。积极对接国家和新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资源,成立昌吉州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促进产业交流、服务企业方面的作用。
2.加强关键和共性技术专项攻关。对接自治区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厅地联动、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解决制约我州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州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工程。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智能化装备、工业协议解析、边缘计算、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区块链、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结合的集成应用研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为工业互联网提供解决方案。
3.加强工业互联网企业梯队建设。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为重点,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开展工业软件开发及应用技术服务应用,以及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剥离内设信息化部门成立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司,培育集聚一批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具备软硬件一体化解决能力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以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建设为契机,以市场引企业、以企业带技术,引导工业互联网企业来昌吉落户或成立分支机构,带动技术、产业人才和专业服务集聚。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利共赢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带动一批中小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入生态系统,获取资源、提供配套、延伸价值链。
4.培育形成一批工业APP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软件企业等开发一批面向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场景的工业APP。重点培育若干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范围广、应用效果优、引领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APP。支持我州行业龙头企业,运用自身转型升级过程中总结的工业知识和应用经验,形成工业设备升级、工业数据分析、智慧产线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电商营销服务等行业解决方案。
时间节点:到2025年,成立1家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机构,突破一批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技术和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形成10个以上应用广泛、成效显著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一批优秀工业APP。
(四)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生态增效工程)
1.完善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聚集工业互联网平台电信运营商、产品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优势资源,建立昌吉州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目录。加强供需精准对接,鼓励支持资源池内机构为企业提供网络升级改造、平台建设、“上云上平台”、工业APP开发、大数据分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数据管理能力评估贯标、数据分级分类、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等专业化服务。
2.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诊断。针对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认识不充分、目标不清晰、路径不明确、方向不确定、经验不足、技术方案选择困难、专业供需对接缺乏等问题,遴选国内先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全州工业互联网诊断。充分研究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痛点难点,摸清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需求,帮助企业明确发展工业互联网目标和思路,推进工业互联网场景落地应用,形成具体发展规划和解决方案,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作,加快全州工业互联网建设步伐。
3.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骨干龙头企业及供应商开展贯标,加快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新生态。在有色金属、煤化工、煤炭开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打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和普及推广。加强贯标服务全过程社会化监督和行业自律,持续提升贯标咨询和评定服务能力与质量。
4.打造产教融合发展体系。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工业互联网相关学科和专业,推动以昌吉州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学院、新疆农校为实用型人才培育基地,建立工业互联网实训和服务平台,加大工业信息化人才储备,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工业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育,落实工信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昌吉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载体,建立工业互联网培训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工业互联网继续教育和培训活动。
5.营造数字化发展浓厚氛围。筹划召开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昌吉峰会,适时组织工业APP大赛等行业性大赛,吸引工业互联网供应链伙伴关注昌吉、服务昌吉、落户昌吉。发挥昌吉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产业联盟、协会作用,开展昌吉州工业互联网深度调研,发布昌吉州工业互联网发展报告,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和企业数字化改造咨询服务。
时间节点:到2025年,形成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平台,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内企业达到100家,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产业链融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开展不少于60家的大中小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诊断服务。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企业,组织相关培训1000人次。
(五)培育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项目(标杆灯塔工程)
1.实施“5G+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项目。以垂直行业和重点环节应用为突破,加快推动5G在制造业的应用。支持应用5G、IP化、光网化、无线化等新型通信技术构建企业内外网;推进5G技术在协同软件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无人智能巡检、智能物流、生产现场监测、绿色低碳等场景应用与试点。
2.实施 “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项目。推动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标识节点+行业等融合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行动,深化智能一体化管理、风险监测预警、工艺流程优化、供应链集成优化、机器视觉检测、产品良率优化等应用。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行动,探索基于区块链的质量溯源、供应链金融、数据安全和数据资产管理等应用。>
3. 实施智能制造示范标杆项目。推进着力破解传统思维,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支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以及零工经济、共享制造、现代供应链、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标杆示范项目。
4.实施标识解析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组织开展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供需对接,推动标识节点建设企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行业领域交流对接,支持龙头企业率先开展二级节点注册和行业领域解析应用。
5.支持园区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支持产业基础好、产业集聚明显、规模大的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深化数字园区应用,从园区管理型应用向企业经营服务型应用升级,打造新型工业增长极,形成一批应用效果好,带动作用强的园区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
6.推进产业(工业)大脑建设试点示范。探索煤炭采掘、新能源、智能制造、电力行业等行业产业大脑应用,构建资源要素、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贸易流通链等数据链,摸清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底数,动态跟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服务能力,实时监测工业互联网产业运行。助力企业创新变革、产业生态优化、政府精准服务。
7.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和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试点示范。完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实施在煤炭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开展网络安全分类分级试点示范,指导企业依据行业重要性、企业规模、安全风险程度等因素精准分类定级,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示范。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围绕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和数据生存周期等八个维度,建立数据管理组织,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开展能力评估,不断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实施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试点示范。
8.遴选工业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以煤化工、煤炭开采、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国家、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遴选一批州级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总结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
时间节点:到2025年,培育50个州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打造20个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争创3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培育5个左右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培育2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
(六)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安全固基工程)
1.推进国家级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骨干节点(昌吉)建设。推动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的“国家级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骨干节点(昌吉)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融合服务能力,形成完备的区块链以及新型标识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骨干节点连接器作用,赋能区域数字经济产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2.建立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州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形成自治区、州、企业三级工业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支持煤炭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新材料等行业重点企业建设企业级安全防护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对全州重点工业企业安全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贯彻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建立工业信息安全常态化检查评估机制,推进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信息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加强工业设备的自主、安全、可控。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建立覆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实现自主、安全、可控。支持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农牧机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设计生产数字化、智能化装备,优先选用国产工业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
时间节点:到2025年,培育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培育若干工业互联网安全示范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基本建立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州工信局统筹谋划全州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作,与各县(市)工信局、园区经发局(产业局)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各县(市)工信、园区经发局(产业局)负责对辖区企业进行一对一政策引导。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鼓励各县(市)、园区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基础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生态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建设等,将各类产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服务资金、技改项目资金等优先向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倾斜,形成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强化人才培育。全面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昌吉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30年)》,联合相关高职高校,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型、管理型人才,加大工业互联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建立工业互联网智库。
(四)考核评测。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发展评价考核机制,纳入自治州年度绩效考核。重点对各县(市)、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平台、试点示范、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跟踪、统计和监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并将指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五)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工业互联网相关机构在技术、应用、管理、安全等方面开展交流,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制定。鼓励企业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突破关键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和应用创新。鼓励高校院所、机构组织多种类型的工业互联网论坛和培训会,搭建企业展示与合作交流平台。
名词解释
1.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安全为保障,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是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主推的国家标准,是一项国家战略决策,目的是通过在企业内部推行并建立一套管理体系,形成企业长期推动两化融合的内在机制,实现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上云上平台:是指企业通过高速互联网络获取云服务商提供的计算、存储、软件、数据等服务。>
4.IPV6: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5.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其应用程序在边缘侧发起,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6.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指一个行业或者区域内部的标识解析公共服务节点,能够面向行业或区域提供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以及完成相关的标识业务管理、标识应用对接等。
7.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管理以及合理计划排程,同时集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生产过程中可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工厂。
8.大数据: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9.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技术体系,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10.“星火・链网”:是为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资产价值化,利用区块链自主创新能力而谋划布局的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主要以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业互联网为应用场景,以网络标识这一数字化关键资源为突破口,推动区块链的应用发展,实现新基建的引擎作用。
11.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12.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旨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中的单位会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深化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市场推广,协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13.安全态势感知平台:通过对网络运行数据的采集和整理,进而对当前的网络以及未来将出现的可能性威胁进行判断和预警,并且给出分析报告,提供全面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安全事件快速响应能力,安全事件溯源能力,以及未知攻击探测能力和威胁趋势预测能力,帮助企业做好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14.TSN交换机: TSN(Time-Sensitive Networking)即时间敏感网络,即在非确定性的以太网中实现确定性的最小时间延时的协议族,是IEEE 802.1工作组中的TSN工作组开发的一套协议标准,定义了以太网数据传输的时间敏感机制,为标准以太网增加了确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数据实时、确定和可靠地传输。时间敏感网络(TSN)交换机是指能支持TSN协议的网络交换设备。
15.工业PON: PON(无源光网络)是一种点到多点的无源光纤接入技术。工业PON技术采用先进的无源光纤通信技术,通过和工厂自动化融合构建新兴的网络平台,是构建未来工厂智能化的基础,可以有效解决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的通信交流,构造安全可靠的工厂内网络,完成智能制造基础设备、工艺、物流、人员等各方面基础信息采集,解决困扰企业的工业协议繁多和异构网络互联问题,实现工业现场协议的灵活转换和统一格式,同时为企业上云做好基础网络和数据服务。
16.AGV智能调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车,通过使用智能调度控制算法结合工厂具体的应用场景开发,可实现工厂级和车间级的AGV系统车辆管理、交通管理、调度管理、运行管理、通信管理、自动充电功能、统计管理等。系统可以与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生产线系统等实现对接,打造柔性、现代的智能物流系统
(来源:昌吉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