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 IPv6
奇台县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0 12:22:15 来源:奇台县统计局 浏览次数:0 文章字号:
分享至

奇台县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奇台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力促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各项主要指标增速逐步回暖,三产降幅收窄。但因疫情冲击和外部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增幅较一季度上升7.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州第二。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6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9.82亿元,增长29.7%;第三产业增加值35.61亿元,下降4.4%。从贡献率看,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5.4%、69.4%、5.2%,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3.2:39.6:47.2,比上年分别上升8.2、下降7.1、下降1.1个百分点。从生产要素看,电:发电量、用电量保持增长。上半年,发电量65.70亿千瓦时、增长15.1%;全社会用电量5.69亿千瓦时、增长27.7%,其中,工业用电量3.05亿千瓦时、增长21.9%。气:燃气供应业受疫情影响,供应液化天然气1248万立方米、下降19.4%。煤:产销两旺,原煤1074.49万吨、增长7.0%。

二、主要特点

(一)从产业看

1.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3亿元、增长7.2%,其中:牧业14.46亿元、增长11.9%,农林牧渔服务业1.88亿元、增长2.4%,种植业0.41亿元、下降31.3%,林业0.18亿元、下降49.4%。受限水政策及旱情影响,小麦预计产量38.53万吨(单产368.5公斤,较上年减少54.63公斤)、下降12.8%。主要畜禽出栏数“2增2降”。出栏牛2.05万头、增长51.9%,家禽46.47万只,增长12%,生猪4.8万头、下降41.7%,羊25.05万只、下降10.9%。

2.工业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3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20亿元增长22.4%,其中县属24家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0.9%四大行业成为拉动增长主引擎。煤炭开采业、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0.4、3.8、2.7、4.8个百分点。重工业发展优于轻工业规上重工业增加值13.84亿元、增长22.8%,增速较轻工业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7增4降”发电量65.70亿千瓦时、增长15.1%,煤炭1074.49万吨、增长7.0%,多晶硅1.97万吨、增长22.8%,BDO 9.20万吨、增长83.5%,面粉16.09万吨、增长5.6%,包装饮用140.00吨、增长3.1倍,塑编袋1206.00吨、增长2.1%;受市场影响,PTMEG产量2.05万吨、下降10.9%,水泥11.56万吨、下降10.5%,石材19.7万平方米、下降22.1%,石灰石因企业并购停产,产量仅3.5万吨。

3.建筑业产值降幅收窄。上半年,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业单位9家达到30家,实现产值3.02亿元、下降5.4%,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3.5%。其中采拨土石挖方实现产值1.04亿元,占总产值的三成以上,拉动全县建筑业产值增速降幅较快收窄。

(二)从需求看:

    1.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亿元,下降19.5%,增速仅次于昌吉市。限上批零住餐业(含石油公司和新华书店)实现零售总额9216.7万元、下降10.5%,降幅较1-5月收窄8.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收入7761.5万元、下降9.4%,降幅较1-5月收窄7个百分点;限上批发企业营业收入5亿元、增长42.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大企业稳增长作用明显,其中:粮油食品类3.15亿元、增长108.7%,金属材料类1亿元、增长78.7%,石油及制品类0.19亿元、增长23.7%,化肥类0.43亿元、下降7.6%,煤炭及制品类0.25亿元、下降70.3%。

2.投资增速高位运行。上半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增长64.8%,其中项目投资8.26亿元、增长120.1%,房地产投资1.45亿元、下降32.3%。从三次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3.6倍、73.7%、55.7%分别拉动投资增长14.4%、42.8%、23.2%,投资结构8.2:55.9:35.9。信友、新科风能、蓝山屯河、s303线、垃圾填埋场、高标准农田、畜禽粪污等16个重点项目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运行的主动力。

3.房地产销售降幅收窄。上半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93亿元、下降23.4%,降幅较1-5月收窄9.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5.6万平方米、下降29.4%,降幅较1-5月收窄6个百分点,其中,现房销售面积2.4万平方米、下降38.1%,期房销售面积3.2万平方米、下降21.8%,期房销售呈主导地位,占全部住宅销售的61.2%。

(三)从发展质量看:

1.工业产销形势趋于稳定。上半年规上企业亏损10家,较同期减少1家,产销率97%,较同期低0.8个百分点;百元营业收入成本率78.84%,下降1.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扩大4.5个百分点,市场供需关系变化造成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部分行业产销率较同期下降,但总体趋于稳定。

2.工业能耗呈上升态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0.50万吨标准煤、增长11.2%,增幅较1-5月扩大1.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扩大16.7个百分点。国信煤电和天电奇台能源双机组运行、蓝山屯河二期投产导致能耗增幅较大。

3.规上服务业收入“一增三降”。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入营业收入3.44亿元,下降31.79%。分行业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收入0.02亿元、增长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收入0.45亿元、下降9.4%;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1.97亿元、下降26.28%,降幅较年初收窄34.8个百分点;仓储业收入1亿元、下降46.29%。

4.财政收支大幅增长。据财政部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亿元、增长90.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7亿元、增长70.6%。民生八项支出11.25亿元、增长43.7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分别同比增长38.69%、26.36%、10.8%、13.73%、26.91%、232.48%、201.0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下降10.67%。

5.金融市场稳健运行。据金融部门数据显示,6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5.30亿元、增长13.9%,贷款余额162.08亿元、增长20.6%;存贷比111.67%,较上年同期增加6.3个百分点。“低存高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县经济保持总体向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逐步调优,创新发展步伐加快,疫情影响逐渐减弱,整体经济运行良好。但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经济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不确定因素增多,财政增收乏力等风险,巩固持续向好态势尚需进一步努力。

(一)结构方面:

一直以来支撑经济增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非营利性营利性服务业,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负增长,同时房地产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处于疲软发展态势,增速低于经济平均增速,稳增长基础不稳定。经济增长表现出第一、二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暂时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内生潜力不足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生产方面:

春季持续干旱导致夏粮减产。畜牧养殖成本增高。仔畜价格持续走高,饲料、人工及其他费用都不同程度上涨,加上中间商利润、屠宰费用等,导致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养殖风险增大,养殖收益减少。育肥户对畜牧业长期发展贡献不足。育肥户从农牧民手中收购牛羊,经过短期育肥后出售,既不参与繁育生产,也不进行品种改良,还增加中间费用,导致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工业企业产能释放不足。受国内外疫情影响,生产期缩短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跌、企业订单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因素导致企业产能释放不足工业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工业产品大多依旧以生产初级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为主,天然花岗岩采选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化工产品多以粗加工为主,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不高。

(三)需求方面:

消费品市场恢复缓慢。商贸流通企业运营未达到正常水平。一是受疫情影响,大量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被抑制,上半年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下降37.8%和74.8%;二是批零住餐企业虽然复工,但复产缓慢,消费者消费欲望不强,财政政策刺激有限,消费市场复苏难度大。酒店入住率大幅下降,餐饮行业包席减少,住宿餐饮收入大幅减少;三是网络购物及新型服务业模式凭借价、便捷、多样性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分流本地实体店消费,一定程度上造成购买力流失,影响本地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后续增长压力持续增大。一是部分大项目接近尾声,后续投资将减少,上半年在库有投资的54项目中,2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到计划总投资比重50%以上,其中,1个项目无后续资金,5个项目占比超90%,4个项目已完工投产,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完工,投资后续增长压力持续增大;二是受疫情影响,部分项目设备入场受限,导致全年投资缓慢,5家风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5%-40%,进度远慢于序时进度。

四、建议

    (一)推动三次产业协作,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抓好农业生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工业运行的督导和帮扶力度,特别要在精准上下功夫,紧盯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绿色、健康、休闲、养老、医疗、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激发服务业全面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消费升级为导向,着力扩大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

(二)提高运行质量,力促经济更高效率。一是抢抓机遇。受疫情影响,多年形成的市场格局出现缝隙,                                                         对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新机遇。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调研疫情后的工业品市场,发掘市场需求与供应缺口,协助相关企业快速进入市场,紧抓机遇,挖掘市场先机,抢占市场份额,促进企业复工达产同时为工业发展寻找新增长点。二是大力扶持。扶持本地企业,激活产业链,强化产业链。出台相应地方政策,整合石材企业过剩产能,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打响“中国麦香、天山孕育、奇台面粉”品牌,发展优质和专用面粉、特色主食、特色烘焙、便携旅游食品等粮油精深加工产品。三是挖掘特色。分挖掘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的潜力,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项目,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速

(三)全力抓好投资,力促经济更可持续。一是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招引优质项目。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看准盯紧抓实项目,健全重大基础设施,提高招商引资精准性实效性。二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促进项目有序落地推进。紧盯风电项目进度,高效合理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加大对在建项目合理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用实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盘活沉淀资金、闲置土地,注重统筹协调,着力破解制约项目推进的“钱、地、人”等问题,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三是加大投资领域改革力度,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投融资领域改革步伐,打破民间资本进入障碍,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潜力。

    (四)多举扩大消费,力促经济更加多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展会节假日及夜间经济做好消费促进和引导,把握消费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大力促进服务消费,加快推进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加快促进零售实体的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本土网购平台发展。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化解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升企业活力。

    (五)着力民生改善,力促经济更加公平。持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民生事业改革,持续扩大保障范围。力争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把握好政策性调市场物价的节奏和力度,确保物价稳定。